张昕:推动云原生架构转型,更好支撑数字金融的发展

月满空山花满天

专题:第六届中国金融科技论坛

张昕:推动云原生架构转型,更好支撑数字金融的发展

  2024年服贸会专题活动之一——“第六届中国金融科技论坛”9月12日-1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科技赋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与应用。华润银行首席信息官张昕出席并演讲。

  张昕指出,要构建全栈可控的云原生平台,金融同业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都面临诸多共性的困难和挑战。一是大多数的中小银行依然还是传统集中式架构为主,二是基础软硬件产品庞杂,管理和替代整合成本非常高,三是全栈可控云原生平台的建设成本高,四是中小银行缺少熟悉云原生技术的专业化人才。

  张昕介绍,华润银行金融交易云平台在构建策略上做了大量思考和有勇气的尝试。中小金融机构均面临资源禀赋约束,又面临云原生架构转型的实际需要,所以该行在云原生架构转型中与多数同业采用的较为审慎的策略不太一样。第一,并不追求简单的国产替代,而是把安全可控和数字化转型深度结合,从底层直接切入业务最核心的部位,推动一体化全链路可控重构。第二,选取最核心的高频交易场景,对云底座进行最直接的冲击和验证。第三,结合应用和业务重构的机会,推动我行业务模式及组织架构变革。

  此外,在金融交易云平台建设过程,华润银行直面多维度架构转型并行推进的挑战。一是基础架构,推动传统的基础架构向全栈可控云原生架构转型。二是应用技术架构,由集中式架构向分布式微服务架构转型。三是安全架构,同步构建全栈可控云原生安全防护体系。四是业务架构,我行也引入了业务建模的方法,推进企业级业务架构的构建。通过四个架构的协同推进,一体化构筑我行新的转型体系。

  “未来, 我行将进一步推动金融交易类系统的云原生架构转型,推动全栈国产软硬件的更深度磨合,探索更高水平的多地多活模式。在这样一套架构上提升基于大数据的生成式AI应用,构建更加智能化监控、定位、事件处置等运维管理能力,更直接的赋能数字金融业务创新发展,达成架构转型和支撑业务高质量发展双赢的目标”,他说。

  以下为演讲实录:

  张昕: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珠海华润银行的张昕,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在座的伙伴们分享华润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实践。前面的领导和专家聚焦的都是数字金融相关的业务和AI大模型应用,代表了数字金融最前沿的前瞻性思考和实践。我分享的内容是一个更基础性的话题,就是怎么推动云原生架构转型,更好的支撑数字金融的发展。

  华润银行是今天发言机构中唯一的一家城商行,目前规模是4300亿,是一家中等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我行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及股东背景,2023年重新思考了银行的定位,定位为“特色数字化产业银行”,致力于成为一家为产业发展提供特色金融服务的数字化银行,数字化成为银行战略的核心要义和不可忽略的转型助力。

  2023年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数字金融的内涵和定位进一步做了升级,数字化转型诉求和紧迫性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作为一家中小银行,在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影响下,压力和紧迫性、复杂性相较于过去大幅增加。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重点聚焦两个方向:一是刚才各位领导分享的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二是国家对信息技术创新及自主可控提出更高了要求。这两个因素的叠加,对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而言,就显得尤为复杂,难度大幅提升。

  从华润银行自身的思考和实践来讲,一直把数字化放到非常核心的位置。第一,银行的数字化绝不是简单的、单一的技术命题,应该是以银行业务价值为导向,覆盖技术、业务、流程、组织、文化等多维度的综合性命题,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以业务为牵引来打造整体数字化能力。第二,银行这些年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发展,从架构层面看,打造数字化能力一定要打破过去的竖井化、条线化的思维,构建企业级数智化平台能力,因此,我行提出了支撑数字化转型的银行级数智化平台框架。当我们从用户视角、业务转型视角审视基础架构时,发现打造一个安全可控、灵活、弹性、业务连续性保障水平更高的数字底座,是数字化转型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支撑要素。因此,我行提出从国外集中式架构向全栈可控云原生架构转型的目标。

  要构建全栈可控的云原生平台,金融同业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都面临诸多共性的困难和挑战。一是大多数的中小银行依然还是传统集中式架构为主,二是基础软硬件产品庞杂,管理和替代整合成本非常高,三是全栈可控云原生平台的建设成本高,四是中小银行缺少熟悉云原生技术的专业化人才。

  我行坚持基于问题导向打造全栈可控金融交易云,解决基础架构的深层次问题,推动业务系统的云原生架构转型。目前基础架构层面主要有四个问题,一是集中式的架构灵活性不足,对敏态业务发展支撑不够;二是软硬件资源使用效能不高,尤其对于中小银行而言无法实现资源的弹性动态管理;三是自主可控程度低;四是基础架构制约并间接影响研发交付效能。我行的最终目标是推动基础架构从传统式稳态集中式架构向敏态分布式云原生架构转型,打造金融级云原生数字底座。这里特别提一下,一些单位往往更关注基础底座、工具平台等“硬”能力,更关注生产力发展。我行也同步重视“软”能力的提升,就是一套新的技术架构要同步构建相匹配的运营管理体系,匹配构建自主可控的云安全能力,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行金融交易云平台在构建策略上做了大量思考和有勇气的尝试。中小金融机构均面临资源禀赋约束,又面临云原生架构转型的实际需要,所以我行在云原生架构转型中与多数同业采用的较为审慎的策略不太一样。第一,并不追求简单的国产替代,而是把安全可控和数字化转型深度结合,从底层直接切入业务最核心的部位,推动一体化全链路可控重构。第二,选取最核心的高频交易场景,对云底座进行最直接的冲击和验证。第三,结合应用和业务重构的机会,推动我行业务模式及组织架构变革。

  我行的金融交易云平台建设过程,直面多维度架构转型并行推进的挑战。一是基础架构,推动传统的基础架构向全栈可控云原生架构转型。二是应用技术架构,由集中式架构向分布式微服务架构转型。三是安全架构,同步构建全栈可控云原生安全防护体系。四是业务架构,我行也引入了业务建模的方法,推进企业级业务架构的构建。通过四个架构的协同推进,一体化构筑我行新的转型体系。

  我行云原生架构转型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在当前资源禀赋及能力约束下,面临五大考验:一是一体化构建过程涉及三十多个国产软硬件集成,缺乏成熟方案及可借鉴的范例。二是国产软硬件生态体系还不够成熟和健全,集成适配、兼容性上还不够完善。三是涉及核心业务系统、手机银行、供应链金融平台三个重要业务领域基于全栈可控分布式微服务云原生架构同步重构,与金融交易云平台协同推进,应用和基础架构协同适配,技术管理、项目管理复杂度都大幅提升。四是资源禀赋不足,专家资源不够,工期短任务重。面对上述考验,我行多管齐下,一是坚持和一线服务商合作。二是采取了类似风控实验室、混沌测试、专项网络安全演练、第三方性能测试等工作方法,以及强化的组织及管理机制解决相当数量的适配性、兼容性、优化性问题。

  2023年7月,我行克服重重困难,初步完成全栈可控金融交易云平台的搭建,基于中国电子“源启”平台、腾讯容器云等 16家合作伙伴、35项软硬件产品,构建了一套全栈可控的分布式云原生架构。我行新一代供应链金融平台及2个业务管理类平台率先完成分布式云原生架构转型并在云上运行,到2024年4月基于云原生架构打造的新一代手机银行全面对客服务,基于真实的高频业务场景对云底座的可靠性进行验证。从效果上来看,我们云上系统可用性从原来的99.99%提升到99.999%水平,RTO、RPO指标也有大幅提升,为未来的多活模式奠定了架构基础。

  在金融交易云平台构建之初,我行也同步推动云上应用的研发、运维、安全体系建设。基于云原生架构下应用节点小而多、应用变更上线常态化、移动在线服务全天  候、资源及业务弹性供给等特点及相关痛点,我行同步构建了一套敏态研发安全运维体系,从基础架构层着眼于提升资源运营效率,从应用研发交付层重点考虑敏捷研发交付和研发质量提升,从运维管理层着眼于搭建更智能化的监控及快速定位能力及配套的云原生安全运营体系。通过这样一套体系建设,加快应用云原生转型,保障新架构下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

  今年4月新一代手机银行已经全面对客服务,该系统也是基于新的全栈可控分布式云原生架构一体化构建,基于全新底座、全新架构、全新性能、全新体验进行打造,始终以客户为中心、以业务价值为牵引,推动我行零售金融向移动化、平台化、生态化转型。从成效来看,云底座对于手机银行业务模式创新、资源弹性管理、应用安全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支撑和提升。

  我行在金融交易云建设实践过程中,也对实施经验进行总结,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第一,以一体化策略构建云原生架构。这条路道阻且长,受资源禀赋约束,一体化构建策略挑战很大,一旦走通,能够大幅压缩转型周期和总体成本。第二,以增强业务连续性能力为首要目标,这是开展一切银行科技工作的一个底线。第三,以云原生安全能力同步建设为主要方法。第四,以支撑业务快速交付为牵引。第五,以坚持生态开放为构建原则,整个架构必须保持开放性。第六是以点带面推动自主可控。从实践经验来看,通过底层云原生架构转型,整体提升全行自主可控能力。

  未来, 我行将进一步推动金融交易类系统的云原生架构转型,推动全栈国产软硬件的更深度磨合,探索更高水平的多地多活模式。在这样一套架构上提升基于大数据的生成式AI应用,构建更加智能化监控、定位、事件处置等运维管理能力,更直接的赋能数字金融业务创新发展,达成架构转型和支撑业务高质量发展双赢的目标。

  以上是我的分享,感谢大家的聆听。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版权声明:本页面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为用户自行发布,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E-mail:284563525@qq.com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