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是一类古老的植物类群。蕨类植物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植物种类,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它们在植物分类系统中属于一个独特的类群,与常见的种子植物有所不同。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蕨类植物的几个关键特点。蕨类植物是一类没有种子的植物。它们主要通过孢子进行繁殖,这些孢子由特殊的孢子囊释放到环境中。
中国蕨类植物科属名录(秦仁昌1978) 1 松叶蕨科(松叶兰科) (Psilotaceae) 梅西蕨属(Tmesipteris) 松叶蕨属(Psilotum) 2 石杉科 (Huperziaceae)。
峨眉耳蕨:鳞毛蕨科,多年生草本蕨类,高25-35cm。根状茎短,边同叶柄有疏生鳞征。叶三至四回羽状细裂,末回裂片狭细并仅有小脉1条。
蕨类植物具有真正的维管束系统,包括根、茎和叶。蕨类植物的叶子是大而分化的,具有多个细小的叶片。这与种子植物的叶子相似。蕨类植物可以长成大型植物,而苔藓植物往往比较小型。因此,蕨类植物在植物分类学中被认为是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的一个类群,具有这两类植物的一些特征。
蕨类植物的分类特征
在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中,由于植物学家的观点存在差异,过去通常将蕨类植物作为一个门,下分为五个纲:松叶蕨纲、石松纲、水韭纲、木贼纲(楔叶纲)和真蕨纲。前四纲被认为是小叶型蕨类植物,相对原始且古老,现存数量较少。
蕨类:分为松叶蕨、石松、木贼(以上为拟蕨类)和真蕨(真蕨类)4个纲。全世界蕨类植物约有1.2万种。蕨类植物用途很广。
根、茎、叶的分化蕨类植物(图一)蕨类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类,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门,也是最原始的维管植物。
对于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由于植物学家意见不一致,过去常把蕨类植物作为一个门,其下5个纲。
对于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由于植物学家意见不一致,过去常把蕨类植物作为一个门,其下5个纲,即松叶蕨纲、石松纲、水韭纲、木贼纲(楔叶纲)、真蕨纲。前四纲都是小叶型蕨类植物,是一些较原始而古老的蕨类植物,现存在较少。真蕨纲是大型叶蕨类,是最进化的蕨类植物,也是现代极其繁茂的蕨类植物。
世界上有11000多种蕨类植物,是最大的无花植物群。最小的蕨类植物可以放人到一个蛋杯中,而最高的种类——树蕨可以高达25米。
蕨类植物门分类系统
蕨类植物门下的分类按秦仁昌系统如下:1. 松叶蕨亚门:包括松叶蕨科和梅溪蕨科。2. 石松亚门:石松科和卷柏科等。3. 水韭亚门:仅1科1属,如水韭科。4. 楔叶亚门:木贼科和Equisetales目。5. 真蕨亚门:包括约1万种以上的真蕨,如蕨科、凤尾蕨科等。
摘要:对中坡国家森林公园的蕨类植物分类、区系组成及其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坡共有蕨类植物28科53属85种,主要科为鳞毛蕨科、水龙骨科、凤尾蕨科和金星蕨科;主要属为凤尾蕨属、鳞毛蕨属、耳蕨属和卷柏属;科的分布类型以世界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为主,属以泛热带属和热带亚洲属最多。
PteridophytePhylogenyGroupI。蕨类植物PPGI(PteridophytePhylogenyGroupI)分类系统的出版(PPGI,2016),使得全世界蕨类植物学工作者自Smith等(2006)分类系统10年之后,首次有了全面的最新指南,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过去通常将蕨类植物门下分为五个纲:松叶厥纲、水韭纲、木贼纲(锲叶纲)、真厥纲。
(按秦仁昌系统排列各科)蕨类植物门 Pteridophyta松叶蕨亚门 Psilophytina也叫裸蕨类,是原始的陆生植物类群。孢子体仅有假根,气生茎二叉分枝,叶为小型叶,无叶脉或仅有单一叶脉,孢子囊2~3枚聚生于枝端或叶腋,孢子同型。配子体雌雄同株,生地下,无叶绿体。
蕨类植物门的分类系统
北师大版生物八下22.3植物的主要类群(蕨类植物)分段教学
蕨类植物有以下特征:
1、一般陆生,植物体有了根、茎、叶的分化,并开始出现维管系统,是原始的维管植物,又是最高级的孢子植物。
2、有性生殖器官为精子器和颈卵器,生殖器官着生于配子体上(原叶体上),故蕨类植物也是颈卵器植物。
3、受精作用离不开水,有胚产生,在真蕨亚门中幼孢子体可和配子体同时生活一段时间。
4、在生活史中有明显的世代交替,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但孢子体占优势。
主要价值
我国的蕨类植物是世界最丰富的一区,其中许多种类为药用植物,还有一些作为蔬菜之用,另有一些是淀粉植物,最普遍利用的首推蕨菜的地下根状茎。
根据商业部初步统计,仅1958年,由于各地农民利用蕨根内的淀粉(俗称蕨粉)制造各种食品的结果,为国家节约大量粮食,蕨类植物的枝叶青翠,姿态奇特,可供美化庭园,有引入入胜之感,而且许多种类为室内点缀的重要盆景。
不少蕨类在工业生产上有很大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石松科的许多种,它们的孢子(俗称石松粉)为冶金工业上的优良脱模剂,可以提高铸件的品质。
(按秦仁昌系统排列各科)蕨类植物门 Pteridophyta松叶蕨亚门 Psilophytina也叫裸蕨类,是原始的陆生植物类群。孢子体仅有假根,气生茎二叉分枝,叶为小型叶,无叶脉或仅有单一叶脉,孢子囊2~3枚聚生于枝端或叶腋,孢子同型。配子体雌雄同株,生地下,无叶绿体。大多已绝迹,现存仅松叶蕨目Psilotales,包括2科:松叶蕨科Psilotaceae和梅溪蕨科Tmesipteridaceae,共3属3种。其中梅溪蕨科仅1种,仅见于大洋洲;松叶蕨科有2种,我国仅松叶蕨Psilotum nudum,产于西南、华南及华东地区。 松叶蕨目 Psilotales01.松叶蕨科 Psilotaceae石松亚门 Lycophytina茎干大多为二叉分歧,叶极小,有叶舌或无,螺旋状排列或4列交互对生,但都只有单一不分枝的维管束。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腋,有同型(石松)和异型(卷柏)之分。现存仅石松目Lycopodiales和卷柏目Selagineales,前者包括3科:石杉科Huperziaceae、石松科Lycopodiaceae、石葱科Phylloglossaceae,后者仅卷柏科Selaginellaceae,共约1000种。常见如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石松Lycopodiastrum japonicum、灯笼草Palhinhaea cernua、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等。多产于热带,有些广泛分布于温带,通常生于林下或附生树干,部分生于干旱的石壁。其中石松孢子在工业上称石松粉,为铸造工业的优良脱膜剂,或入药。 石松目 Lycopodiales02.石杉科 Huperziaceae03.石松科 Lycopodiaceae卷柏目 Selaginellales04.卷柏科 Selaginellaceae水韭亚门 Isoephytina水生草本,有根、茎叶的分化;具根托(属于茎),先端生不定根;茎块茎状,原生中柱,有次生生长结构;叶条形丛生,具叶舌;孢子叶有大小之分,孢子异型;配子体极度简化,有雌雄配子体之分。仅1目1科1属约60余种,即水韭目Isoetales水韭科Isoetaceae水韭属Isoetes。我国仅3种: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仅产于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可能已灭绝;宽叶水韭Isoetes japonica产于云南、日本及朝鲜;台湾水韭Isoetes taiwanensis特产于台湾。生于沼泽、沟塘淤泥中,由于人为的环境破坏,已列为国家级保护植物。 水韭目 Isoetales05.水韭科 Isoetaceae楔叶亚门 Sphenophytina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有不定根;茎有节和节间之分,有时生块状茎,管状中柱到具节中柱,木质部内始式;叶小型,不发达,轮生成鞘状;孢子叶又称孢囊柄,孢子同型或异型;配子体具背腹性。出现于泥盆纪,繁盛于石炭纪。现存仅1目1科1属,即木贼目Equisetales木贼科Equisetaceae木贼属Equisetu,共29种。常见如问荆Equisetum arvense和木贼Equisetum hiemale,前者有营养茎和生殖茎(孢子茎)之分,后者则无,另如节节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笔管草Hippochaete debile。多生于田边、溪沟边、路边和林缘等阴湿地方。 木贼目 Equisetales06.木贼科 Equisetaceae真蕨亚门 Filicophytina为现今最繁茂的蕨类植物,约有1万种以上,广布全世界;我国近2000种,广布全国。孢子体发达。茎除了树蕨外,均为根状茎,有各式中柱。木质部主要成分为管胞,少数具导管。叶为大型叶,幼叶拳卷状,长大后平展,分化为叶柄和叶片二部分。叶片为单叶或一至多回羽状分裂或复叶。孢子囊常聚集成孢子囊群生于叶边缘或背面,也有的生于特化了的孢子叶上,有或无囊群盖,孢子同型,一些水生真蕨的孢子囊则生于特化的孢子果内,孢子异型。 配子体为心脏形的叶状体,长宽一般不超过1厘米,绿色,有假根。精子器和颈卵器均生于腹面。根据孢子囊的发育方式、结构及着生位置等,可分为原始薄囊蕨纲Protolyptosporangiopsida、厚囊蕨纲Eusporangiopsida和薄囊蕨纲Leptosporangiopsida。如蕨Pteridium aquilinum、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等。 厚囊蕨纲 Eusporangiopsida瓶尔小草目 Ophioglossales07.七指蕨科 Helminthostachyaceae08.阴地蕨科 Botrychiaceae09.瓶尔小草科(箭蕨科) Ophioglossaceae莲座蕨目 Marattiales10.合囊蕨科 Marattiaceae11.莲座蕨科 Angiopteridaceae12.天星蕨科 Christenseniaceae原始薄囊蕨纲 Protoleptosporangiopsida紫萁目 Osmundales13.紫萁科 Osmundaceae薄囊蕨纲 Leptosporangiopsida水龙骨目(真蕨目) Polypodiales(Filicales)14.瘤足蕨科 Plagiogyriaceae15.里白科 Gleicheniaceae16.莎草蕨科 Schizaeaceae17.海金沙科 Lygodiaceae18.膜蕨科 Hymenophyllaceae19.蚌壳蕨科 Dicksoniaceae20.桫椤科 Cyatheaceae21.稀子蕨科 Monachosoraceae22.碗蕨科 Dennstaedtiaceae23.鳞始蕨科 Lindsaeaceae24.竹叶蕨科 Taenitidaceae25.姬蕨科 Hypolepidaceae26.蕨科 Pteridiaceae27.凤尾蕨科 Pteridaceae28.卤蕨科 Acrostichaceae29.光叶藤蕨科 Stenochlaenaceae30.中国蕨科 Sinopteridaceae31.铁线蕨科 Adiantaceae32.裸子蕨科 Hemionitidaceae33.水蕨科 Parkeriaceae(Ceratopteridaceae)34.车前蕨科 Antrophyaceae35.书带蕨科 Vittariaceae36.蹄盖蕨科 Athyriaceae37.肿足蕨科 Hypodematiaceae38.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39.铁角蕨科 Aspleniaceae40.睫毛蕨科 Pleurosoriopsidaceae41.球子蕨科 Onocleaceae42.岩蕨科 Woodsiaceae43.乌毛蕨科 Blechnaceae44.球盖蕨科 Peranemaceae45.鳞毛蕨科 Dryopteridaceae46.叉蕨科 Aspidiaceae47.实蕨科 Bolbitidaceae48.藤蕨科 Lomariopsidaceae49.舌蕨科 Elaphoglossaceae50.肾蕨科 Nephrolepidaceae51.条蕨科 Oleandraceae52.骨碎补科 Davalliaceae53.雨蕨科 Gymnogrammitidaceae54.双扇蕨科 Dipteridaceae55.燕尾蕨科 Cheiropleuriaceae56.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57.槲蕨科 Drynariaceae58.鹿角蕨科 Platyceriaceae59.禾叶蕨科 Grammitidaceae60.剑蕨科 Loxogrammaceae苹目 Marsileales61.苹科 Marsileaceae槐叶苹目 Salviniales62.槐叶苹科 Salviniaceae63.满江红科 Azollaceae